专精特新重点“小巨人”企业政策解读
一、背景
重点小巨人企业的培育是中国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、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瓶颈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战略。其诞生背景可追溯至2018年工信部启动的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培育计划,旨在通过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发展路径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随着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及国际产业链调整,2021年财政部与工信部联合发布《关于支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聚焦“补链强链”,引导企业攻克工业“四基”领域技术难题。2024年政策进一步升级,在《关于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中提出“三新一强”(新动能、新技术、新产品、强化产业链配套)目标,并加大对半导体、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扶持力度,以培育能够主导国际标准、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制造力量。
二、申报条件
(一)须为有效期内的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
(二)符合重点领域要求(属于重点产业链、工业“六基”及战略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领域)。
(三)须提出“三新”“一强”推进计划。推进计划可覆盖“三新”“一强”单个或多个方面,须分别提出绩效目标,投资总额需超过2000万元。
(四)未在上交所、深交所、北交所或境外公开发行股票。
(五)未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失信主体名单。近三年未发生重大安全(含网络安全、数据安全)、质量、环境污染等事故以及偷漏税违法违规行为。
(六)在上一轮财政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(财建〔2021〕2号文)中已获得中央资金支持的“小巨人”企业不再列入申报范围。
三、“三新”“一强”推进计划
(一)“三新”(打造新动能、攻坚新技术、开发新产品)
企业围绕“三新”加大科技创新投入,不断夯实企业立身之本。即打造新动能,从人才、组织机构、设备条件等方面,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,打造创新团队;攻坚新技术,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产生原创性、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;开发新产品,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,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转化。
(二)“一强”(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)
企业围绕“一强”提升协作配套能力,不断夯实产业基础支撑。即围绕重点领域龙头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需求,加大产业化投入,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。
(三)推进计划
1.背景和必要性
介绍推进计划的需求来源、技术竞争性分析、现有工艺技术方案等,以及实施推进计划的必要性。
2.拟开展的主要内容、标志性成果和作用意义
介绍拟围绕三新”“一强”将开展哪些工作,分别取得哪些标志性成果,以及取得标志性成果的作用意义,可包括但不限于对企业自身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,以及对国民经济稳定性或产业链韧性等方面带来的社会效益等。
3.可行性分析
介绍企业实施推进计划的优势和可能面临的困难问题,以及解决困难问题的考虑和举措,分析完成推进计划的可行性。
4.投资情况、年度安排和绩效目标
介绍企业实施推进计划的拟投资总额,包含资金来源、主要投资方向和资金分配计划等。介绍分年度实施推进计划的安排和绩效目标,分年度绩效目标应可量化可考核,应包含所有标志性成果。
四、奖补资金
(一)奖补标准
新一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政策拟沿用此前奖补标准,即按照每家企业连续支持三年,每家企业合计600万元测算对地方的奖补数额。
(二)资金分配
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审核通过的“小巨人”企业数量,按奖补标准提出资金安排建议。财政部按照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,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资金安排建议或绩效评价结果,按程序安排奖补资金,切块下达到省级财政部门。每批次奖补资金分两次下达,实施期初下达50%,实施期末根据绩效评价情况下达剩余资金。其中,对推进计划投资总额未达2000万元的企业,收回资金;对推进计划投资总额达2000万元以上但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企业,不再安排剩余资金。
上一篇: 山东省科技股权投资项目申报政策解读
下一篇: 山东省“一企一技术”研发中心政策解读